海上人物
│更多
27年前的《曹操與楊修》——苦排
到了冬天,屋子沒有取暖設備,整天冷嗖嗖的,吃飯是食堂,到了星期天食堂不燒飯,他只能上街去吃。
27年後的《曹操與楊修》——青春
青春版《曹操與楊修》建組,花臉演員楊東虎、董洪松就開始接受尚長榮的“秘密特訓”。
梅開三度藝長榮
“父親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他的人品,他非常耿直,俠骨柔腸,最看不得同行中人的一些心酸悲苦,經常給周圍的人一些接濟,一齣手就是5塊大洋。”
電影劇照
影片隨即向全國發行,在重慶和延安都有不錯的票房。
與《木蘭從軍》導演合影
電影《木蘭從軍》1939年首映
《亂世佳人》劇照
1938年陳雲裳來到了燈紅酒綠的上海灘。
不忘初心,一片丹心向陽開
她推動成立中國長城學會,組織群眾性長城越野賽,拍攝專題電視片《萬里長城》
戰風鬥雪,長征路上花影笑
強渡嘉陵江意味著紅四方面軍揮師西進。王定國的長征,是“唱著歌”走完的。
寒冬凝香,巴中紅梅初綻放
共産黨帶來“沒有壓迫、男女平等”的“新世界”讓王乙香激動不已。
換下旗袍 農耕養活八口人
客家風俗,男人是不下田種地的,年邁的祖父也無法擔負農活,母親便成了唯一的勞動力。
謝晉元遇害的真正原因
四行孤軍是他們的眼中釘,他們多次遊説利誘父親不成,便找機會物色合適的內奸。
照顧士兵 擔子她自己挑
母親利用一切能動用的關係,懇求父親生前的熟人為孤軍介紹工作。
鄭大方:勇奪戰炮,壯烈犧牲在抗日戰場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珍藏著一門日式九二步兵炮,這是鄭大方用年輕的生命從日軍手中繳獲的。
鄭國芳:陶勇麾下的英勇小偵察兵
鄭國芳被安排到陳丕顯處當機要員。一心要上戰場打鬼子的他,幾次向首長提出都沒獲得批准。
鄭仲英:護送重要情報的小女兵
接到任務後,仲英毫不猶豫地選擇隨母親去根據地。
上海拉貝 記憶重現
沉寂那麼久之後,這位書寫傳奇的法國神父,終於以“上海拉貝”之名,重返這座城市,重獲人們的敬意。
"有一個神父 一直做好事"
王曉梅沒有見過饒家駒,但“有一個神父,一直做好事,幫助中國人”的印象卻銘記至今。
烽火連天的一輪半月
在抗戰的烽火連天中,那輪半月張開臂膀,庇護了30多萬中國難民,安頓那些驚魂不定的心。
張愛玲:影射傅雷"太壞了"
現實生活中,傅雷確實愛上過一位名叫“成家榴”的女子,她是劉海粟前妻成家和的妹妹。
宋以朗:張愛玲很古怪
比如夏志清也是感覺張愛玲不會讓他們走近。張愛玲不會有什麼真的朋友。
小報:勾搭美國大兵的女郎
讓張愛玲在大眾日常生活中成為閒聊對象的,不因她是《金鎖記》或《秧歌》的作者,而是她極不尋常的家族背景與個人經歷。
演戲的日子
杜老師説,在文化大革命前,除了《吝嗇鬼》和《決裂》外他對自己最滿意的角色是《無事生非》、《戰鬥的青春》(1960年)、《桃花扇》、《甲午海戰》(1961年),這幾齣戲也是青話早期的看家戲。
演而優則導
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是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的有機配合。杜冶秋老師説他本來是以演員為終身職業,後來陰錯陽差改學導演,比較起來,導演能主動駕禦舞臺,是一門學術性強的藝術,他至今難以比較兩者的成就感,當然如要成功都必須付出努力。
老有所樂
1991年,杜冶秋年近60,即將退休,恰巧單位福利分房,杜冶秋分到了威寧小區一套房,激動之餘便在書屋裏挂上一個鏡框,上書“甲子樓”,言明此乃六十小壽的禮物。
規律生活從不開夜車
生活規律早睡早起、三餐定時粗茶淡飯,工作學習生活巧安排,幾十年如一日從不開夜車。不熬夜,時間也很多。
生活積累是創作的源泉
他的每一部音樂作品都蘊含了鮮明的中國音樂特色,感覺很熟悉,卻又充滿了具有呂其明特色的靈動之感。
為人民工作堅持幾十年
“在我的有生之年,抓緊時間再為國家、人民留下一點東西,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説話從不拐彎抹角
唐雲坦誠率真,説話從不拐彎抹角。曾因一笑星説"混日子"而當面説起"瞎三話四"。
善飲 很少和女人喝酒
唐雲的善飲是出了名的。不過,唐先生很少和女人喝酒,曾被王映霞灌醉過。
自稱“藥翁”“老藥”
唐雲作畫多藥草,希望給人一點療效或滋養。當然,新羅山人的活靈和意趣天成也是他的至愛。
被批判38年,淡然以對
曾經,無心插柳的兩篇文章讓錢先生遭到批判,一批就是38年,而他也因此當了38年的講師。
看書全憑愛好,無欲則剛
談到如今做學問的環境,錢先生認為大概是對名利看得更重些,“做學問一定要真的愛好,愛好了學問才能做的好。”
做一輩子的“山野散人”
錢先生從小愛讀書,四五年級就開始看《水滸》和《三國》,常常沉浸在故事裏,連吃飯都忘記。
我的畫有主題有內容
“我不清高,我也會心動的,但我畫不出他要我畫的那種畫,我只能畫我自己想畫的,我的畫有主題有內容,我也不能隨便亂畫。”
從底層出來的人 畫老上海有味道
賀友直説:“我不敢當。我是從社會底層出來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覺得,賀友直畫老上海有味道。”
小學畢業締造奇跡
其實賀友直老先生只有小學畢業,他在1937年小學畢業後,抗戰發生了,然後父親失業了,他也隨之失學了。
熱心的徐玉蘭
在劇團裏,徐玉蘭總是那個大家最願意談心的對象,她在工作和生活上總是很熱心,為人沒有架子,總是為別人著想。
嚴格的徐玉蘭
面對著兒子,徐玉蘭是一位嚴格的母親。從小,徐玉蘭就教育孩子要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做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的本事,而不是依賴家裏。
堅持的徐玉蘭
徐玉蘭80多年堅持在舞臺上表演,這和她80多年來堅持練功的習慣密不可分。為了保持良好的表演狀態,徐玉蘭每天早上起來,就先用練功迎接新的一天。
黑色的棉衣 顯得很精神
只見先生靠坐在窗邊的沙發上,黑色的棉衣、深灰色的呢帽,顯得很精神,身後是一隻上了年紀的白貓,正懶洋洋地趴在窗臺曬太陽。
“年輕人要多讀書 什麼都看”
也許在先生看來,書從來就沒有“最應該看的”,因為“看過也會也會忘記”,只有廣泛的閱讀、反覆的閱讀,才是正確的讀書法。
恢復“大學語文”課程
直到“四人幫”粉碎,時任華師大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與南京大學長匡亞明共同倡議,提出兩校牽頭恢復大學語文。
耄耋之年獲終身成就獎
方增先最近一年的身體都不太好,中藥主要是以調理為主,這一次查出來脊椎有一點變形。
《説紅書》就是那個時代的電視機
方子虹説:“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以前也沒有電視機,就放《説紅書》這幅畫。
為創作爬上4000米高峰
為何對藏民情有獨鍾?方增先説:“我本身就是一個農村人啊,藏民身上總有一點比較質樸的東西。”
新中國把我改造成演員
父親是一個舊軍人出身,他告訴我,你長大像三國裏面的趙子龍、張翼德那才算有本事。
觀眾只知"老馬"不知真名
時代造就了馬天民,他的精神和行為激動著觀眾。觀眾記住了這個人物,我也沾了光。
百花喜旺,星火燎原
《李雙雙》獲得成功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欣然題詞,把我的名字與扮演的角色融在一起。
復旦校園裏的“愛的花”
因為車牌號是“84”,一些男生就將英語“eighty four”念成上海話的“愛的花”。
顧維鈞相伴的幸福晚年
嫁給顧維鈞後,嚴幼韻充當著“好管家、好護士、好秘書”的角色。
養生之道:不忌口,樂觀
她曾俏皮地説了個秘訣:“不鍛鍊,愛吃多少黃油就吃多少,不回首。”
官運亨通的知日派外交官
曹汝霖後來解釋,他最初的親日情結,正起源於留日時期尤其是日俄戰爭時期在日本的所見所聞。
“漢奸、賣國賊”之由來
"二十一條"已將曹汝霖炒作成人所皆知的親日派,五四運動更扣上了漢奸和賣國賊的帽子。
虛與委蛇的親日派
曹明白,如果連名譽性的職務也不接受,日方極有可能惱羞成怒。顧問之職,有名無實,姑且漫應之。
工資比毛主席還高的科學家
460元是什麼概念呢?當時每個月拿出8塊錢來當伙食費,可以天天吃水魚王八的。
晚景苦楚 被懷疑中統特務
當葉企孫在病床上向他摯愛的這個世界投去最後一瞥時,他的頭上,還戴著一頂"莫須有"的罪名。
李政道回憶“科教宗師”
葉企孫老師是我的老師,也是我老師的老師。1944年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葉老師教我們電磁學。
父親的反對:你要去做戲子?
16歲鄭君裏毅然決定投考南國藝術學校。但這個決定,遭到了父親的激烈反對。
演而優則導: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完成理論專著《角色的誕生》的同時,鄭君裏也成功完成了由演員向電影導演的轉型。
藝術家之死 :一場噩夢
關於鄭君裏在“文革”期間受迫害的原因,目前公認的説法是跟江青有關。
《家》中的梅表姐
我在拍那部電影前,曾反覆閱讀原著,揣摩角色的心理。
由演員變成作家 三赴西藏
我不是想當作家而成為作家的。我只是有感而寫。
趙丹只有一個!
“我不能離開你。我們不可能分開了,你應該是我的妻子!”
董杏生用卡車改裝客車
靜安寺到兆豐公園(今中山公園)的公共汽車線,是上海最早的公共汽車線路。
悲劇英雄董杏生
董杏生的公利公司好端端的在經營公交線路。見華裔有利可圖,工部局有關部門作梗了。
上海公共汽車事業創立
上世紀頭十年,上海租界內修築公路、鋪軌通電車、有軌電車奏響了城市交通的序曲。
離家出走 告別東北
如果不是母親早亡,蕭紅早成為一個規矩的大姑娘。這一變故,使蕭紅變得任性而放蕩不羈。
魯迅與蕭紅:彼此"暗戀"?
蕭紅常常一個人到魯迅家去。魯迅家客人不少,但純真活潑的蕭紅到來,總讓魯迅快樂許多。
香港:香消玉殞 骨灰分葬
1942年1月22日,蕭紅在香港病逝。她生前曾提出,希望把自己埋在一個風景區,要面向大海。
張愛玲和上海
她的少年、青年時代,她文學生涯起步,她電影創作的發端,她的初戀……都與上海息息相關。
胡蘭成和張愛玲
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要員,他們相識相戀至分手,都堪稱“傳奇”。
張愛玲故居
一座過去叫做“愛丁頓”現在叫“常德公寓”的義大利式建築,是張愛玲和姑姑住最久的公寓。
拯救上海匯市有利抗戰全局
宋子文對於引入外資穩定匯市,大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人。
助蔣介石“破壞”德日會師
希特勒曾經希望與日本會師印度洋,因蔣介石拒絕與德國合攻印度,進而阻撓了其會師印度洋。
與紅色記者斯諾關係密切
很難想像宋子文和《紅星閃耀中國》的作者斯諾夫婦關係非常密切,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