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日益臨近,向世界各國遊客展示上海的風貌和歷史,僅僅憑藉浦江兩岸的燈光、繁華的商業、熙熙攘攘的人群,無法充分體現這座城市歷經的磨難與輝煌,揭示她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 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導陳江提出,以展示上海地區歷史沿革、社會變遷和文化特徵為主要任務的上海歷史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基礎雄厚聞名,其原先的常規陳列和專題陳列都有著相當高的水準,在反映上海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方面,有著其他各類博物館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自上海歷史博物館原先的館址變動之後,一波三折,至今仍未落實到一處合適的館址。 和陳江委員一樣關注著歷史博物館“流浪生活”的,還有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周育民教授,他説:“在世博到來之際,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向世界各地遊客展示中華民族的風采和中國文化的魅力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而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主辦地的
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而今,作為了解上海城市歷史的窗口——上海歷史博物館被迫過著居無定所、無家可歸的“流浪生活”,讓人痛心。周育民建議:儘快落實歷史博物館館址,同時要加快相應的建設,期望一座“精品型”的歷史文化殿堂早日聳立於上海灘之上。
>>進入:2006上海人大政協兩會專輯
>>進入:網議2006年上海“兩會”
>>進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勾畫“十一五”建設藍圖專題
今日上海“兩會”看點
昨日上海“兩會”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