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娃娃和美國媽媽在一起
 美國的中國娃娃在一起嬉戲玩耍
 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孩子在家門口外練習射箭
家住維吉尼亞郊外(高級社區)的莫莉‧菲澤爾從5歲開始跳中國民族舞,迄今已堅持了10年。
塞西莉亞‧弗加蒂更喜歡用自己的中文名字,秋萌,她覺得很動聽。
莫莉和秋萌都是黃皮膚、黑眼睛的“嫡宗”
中國女孩。15年前中國剛開放涉外收養時,她們都是最早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一批“幸運兒”。如今,這批“先鋒部隊”都已先後走入花季,她們不再問“我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這樣的“傻問題”,但卻仍會偶爾為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
收養者多來自富裕階層
自從1991年中國正式頒布收養法(1992年正式實施),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收養子女後,收養中國孩子的美國人越來越多。2005年,美國人共收養了7900個中國兒童,生活在美國家庭裏的華童總數已經超過5.5萬人。
中國向來是美國家庭在收養外國子女時比較偏好的來源之一。進入2000年後,美國人甚至把收養一個中國孩子當成了“時尚”。據統計,大多數收養者都來自白人富裕階層,而且收養的幾乎都是女孩。
1991年,莫莉和其他60個中國兒童通過收養渠道來到美國,秋萌是第二年來的,她那批共有206人。如今,隨著這群“中國娃娃”逐漸長大,她們在美國社會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收養潮”中的第一代。“我們很獨特。”秋萌一臉認真地説。這個笑聲極有感染力的女孩今年農曆春節參加了一個賣“狗年T恤”的活動,平時還經常去幫助一些被收養的中國兒童。
隨著這個群體在美國社會逐漸壯大,許多配套的文化活動也興旺起來,其中包括夏令營活動、“中國遊”和網上小組等。不僅如此,美國媒體、研究機構也開始對她們抱以關注,昨天出版的《紐約時報》專題報道這個特殊的族群———像莫莉這些正處青春期的女生,她們的成長歷程、困惑和痛苦、尋求身份認同的掙扎,對未來的華人孩童都是一筆寶貴財富。
華童互幫互助克服歧視
中國娃娃在美國的成長當然不是一帆風順的。17歲的麥肯西成長在一個多元化家庭,她和15歲的妹妹梅雷蒂斯都是中國養女,而11歲的雙胞胎弟弟羅伯特和約翰都是越南孩子。2歲就來到美國生活的麥肯西曾在5歲那年被幼兒園裏的同學排斥,她的爸媽為此不得不搬家。
和赤裸裸的種族歧視相比,冒犯和漠視更是家常便飯。在麥肯西目前就讀的高中,有一天姐妹倆突然被叫出教室,原來一位教務人員要求她們接受外來移民的英語能力測試。“其實我們的英語可能説得比老師還流利呢。”梅雷蒂斯説。
秋萌也記得,她在小學時常常飽受同校學生的“冷眼”。那些孩子總是一臉不屑地瞥她,還會嘲笑她。這正是她幫助其他中國孩子的動力。她和另兩個被收養的中國女孩,塞琳娜和荷浦,也因此成為很好的朋友。“就像親姐妹那樣,”秋萌説,同樣住在紐約曼哈頓的三個女孩課餘時間總是粘在一起。“我們之間不會出現‘你是養女?’‘對,我從中國來’這樣的對話。這很舒服。”秋萌説。
尋根中國認同自己身份
韓裔孤兒曾是美國最主要的收養來源。調查結果顯示,儘管多數韓裔兒童成人後能順利融入社會,但還是有10%的人出現“身份認同”的問題。如今,越來越多的華童收養家庭開始吸取教訓,採取“開放式教育”,讓孩子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52歲的白人家長布朗太太收養過中國和南韓孩子。她總結自己的“收養經驗”説,家長應該儘量早些向孩子灌輸民族的觀念、而且這一過程不能進行得太快、太猛烈。“有些父母可能會在解決‘種族’問題前,過分誇張地讓孩子接觸自己民族的文化。”布朗太太指出,“但讓小孩穿漂亮的中國服裝是一回事,讓他們和美籍華裔社區有真正的接觸是另一回事。”
事實上,現在不少養父母都開始帶孩子回到中國“尋根”,拜訪他們的出生地和被受收養前所在的福利院。
莫莉、秋萌和麥肯西都意識到,她們正開始一段漫長而又艱難的“身份認同”之路。雖然生活中會遇到挫折,這些花季少女都對自己的特殊經歷“無怨無悔”,如果可以,她們甚至希望以後也去中國收養一個孩子。俞懿晗
中國娃娃美國生活寫真
人數:2005年,美國人共收養了7900個中國兒童,生活在美國家庭裏的華童總數已超過5.5萬人
家庭:大多數收養者都來自白人富裕階層,而且收養的幾乎都是女孩影響:隨著被收養的中國孩子群體在美國社會逐漸壯大,也帶動當地的中國文化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