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龍煤集團七台河分公司(以下簡稱七煤公司)東風煤礦來説,11月27日的夜晚意味著黑色與血腥。隨著一聲爆炸巨響,正在這座國有大型煤礦井下工作的242名礦工中,有164人失去生命,5人失蹤,井上的2名女工也不幸身亡。
相關專題:龍煤集團礦難200人被困
這次重大責任事故給全國上下正在狠刮的煤礦安全管理“旋風”,來了個巨大的黑色幽默。悲劇究竟怎樣成為現實,人們又從事故背後得到什麼反思?
多背20斤,還是少活
半輩子
七煤公司雖然是年産煤千萬噸以上的國有大型煤炭企業,但由於七台河地區煤層一薄二斜的特殊地質條件,其下屬的不少煤礦還使用相對落後的放炮開採方式。有礦工這樣描述七台河地區地下煤層較薄的狀況:很多采煤工作面非常低矮,在裏頭幹活常常只能彎著腰,有時甚至得趴在地上鑿煤。
艱苦的工作條件,使得許多礦工並不情願背著20多斤重的自救器和其他安全設備下井工作,這為他們的生命安全埋下隱患。
其實,即使發生了礦難,井下工作人員如果有一定的井下求生設備和本領,生還希望也並非渺茫。此次礦難中,瓦斯檢測員張國良就是憑著20餘年的井下工作經驗,不僅保全了自己的生命,還搭救了其他26名井下礦工。
事故發生後,張國良陸續集合起人來,並告訴大家,尋找空氣好、煙塵少的地方,蹲著、坐著等待救援。由於其留在原地避免中毒、等待救援的決定,27人最終活了下來。而他們在巷道裏碰見的另一名瓦檢員,自己往裏面的巷道走,結果一氧化碳中毒身亡。
如果所有的井下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各項安全規範,把隨身設備當作生命的“保護神”,熟知盡可能多的逃生技能,逃過這一劫的將不僅僅只有73人了。
表面完備不等於實際安全
東風煤礦屬國有大礦,據了解,其安全生産制度還是訂立得挺完備的:工人下井必須帶自救器,且自救器使用期限一般為3年,公司每年都撥出專項資金用於去舊補新;在採煤工作面,放炮前對瓦斯濃度都要做到“一炮三檢”;礦領導、瓦檢區長經常下井察看通風等安全狀況;井下硬體也不錯,巷道的頂板、支架都過關,而且還安裝了瓦斯監測探頭、煤塵監測儀器等設備,每天都有瓦斯濃度、通風等情況的詳細檢測記錄。
然而,據七煤公司一位副總工程師表示,儘管公司要求下屬各煤礦防塵系統必須健全,還制定了嚴格的生産除塵規程,“但我們只是宏觀上提出要求,具體到哪個礦是怎麼做的,我不太清楚。”
據部分礦工反映,雖然井下的瓦斯數據時時都在記,但有時瓦斯量超標了,上頭還命令井下生産,而這一情況沒有記錄在案;有時為了不讓上級發現井下真實狀況,甚至得把瓦斯監測探頭堵上。
11月27日晚上9點24分,東風煤礦發生爆炸。表面上完備的制度與先進的設備還是未能避免一場巨大災難的降臨。執行者對制度的漠視、對先進設備採取的“巧妙”對策,使安全隱患不斷積聚,而領導“只是宏觀上提出要求,具體怎麼做不太清楚”的回答,讓避免事故的最後一道防線不攻自破。
沒有低素質的礦工,只有低素質的管理者
東風煤礦不僅是證照齊全的國有大礦,而且還是一家“明星礦”。直到礦難發生前,東風煤礦及其所在的七煤公司還籠罩在各種“光環”下:就在事故發生前10多天召開的全國煤炭工業表彰大會上,東風煤礦礦長馬金光被評為全國煤炭工業優秀礦長,東風煤礦也連續三年被黑龍江省評為安全品質標準化建設“明星礦”,並先後在省、全國“安康杯”競賽中獲得“優勝企業”“優勝單位”等稱號。
各種榮譽稱號一時掩蓋了煤礦的安全隱患,但當礦難發生時,七煤公司董事長侯仁“悠悠萬事,安全為上”的名言顯得無比蒼白。
事故發生至今,實際下井人數一直模糊不清:根據礦燈和井口檢身人數為221人,根據考勤表核定人數為254人,而根據12月1日有關方面提供的最新消息,實際下井人數則為242人。
經有關方面初步判定,七台河“11‧27”礦難為煤塵爆炸。有關人員向國家安監總局彙報時承認,事故發生前幾天,就已發現井下煤倉附近煤塵較大,11月22日礦上還專門開會處理此事,並作了分工。但是,事故發生後5天多時間裏,東風礦方採取的“排險措施”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領導對安全生産問題認識不足和對隱患排查不力成為不爭事實。
對於東風煤礦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一名礦工説:“檢查組確實經常下井,井區天天檢查,礦裏每5天檢查一次,局裏和龍煤公司是10天必檢一次。他們檢查要求的條條框框相當嚴,但檢查組走了以後也還是照樣幹。井下應付領導、應付檢查的事太多了。有很多事都是心照不宣的,檢查人員説你有問題,給他個手套,手套裏裝點‘東西’就完事了。”
七煤公司管理層將這次礦難主要責任歸咎於井下礦工對規章制度執行不力,心存僥倖。但礦工違章的背後,整個煤礦管理混亂、漏洞百齣不言而喻。有關人士説,雖然煤礦工人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但對於領導者而言,教育工人遵守工作規程並嚴格執行也是其首要責任。可以説,沒有低素質的礦工,只有低素質的領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