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大學某學院的一次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畢業生們圍繞在一位老教授周圍拍畢業照。當有老師問同學:“你們知道這位教授是誰嗎?”在場的同學竟沒有一人知道,而這位老教授正是這些畢業生所在學院的學科帶頭人,一位院士。
“這真的很悲哀,高層次的教授在4年裏都沒有和學生接觸,高水準的學生怎麼培養出來?”東北大學校長赫冀成感嘆。
教授不授課,都去幹什麼了?
別説本科生“無緣”在大學聽名教授的課,一些研究生也不是個個都有得到名教授指導的“運氣”。多年來潛心研究高等教育問題的熊丙奇教授説,衝著教授聲望上大學,卻在講臺上難以見到名教授的身影,這在大學裏已經不是秘密。
白髮蒼蒼的老教授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曾經是中國幾代知識分子潛心科研、薪火相傳的典型場景。如今,在講臺上、實驗室裏卻見不到教授的身影。大連理工
大學校長歐進萍説,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許多大學教授都積極找課題、辦公司、跑項目、要經費,長期遠離科研、教學第一線,研究水準和教學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説,從事一般教學的教授年薪是7萬元左右,而有科研項目的教授年收入可達50萬元到60萬元,這就導致許多好教授不願從事教學。
教授不教課,僅僅是教授的原因嗎?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把教授看作大學申請經費的“籌碼”,名教授更是大學的“搖錢樹”。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尖銳地批評説:學校為了拿大錢,拿大項目,把水準高的教授都趕到這條戰線上,教學則變成了拿不到項目的教師的任務。教授整天忙於找課題、寫申請、交課題、寫總結、搞鑒定、報評獎,就是沒有時間做課題,課題都是研究生在做。一些有“本領”的教授拿到課題後,還可以包給沒有拿到課題的教授,自己做“二房東”。有人説,現在教授的工作不是在開會,就是正在開會的路上,哪有時間搞研究和從事教學?
據調查,高校一些大項目,表面上請了很多人,特別是引進很多外國專家,實際上就是為了增加經費,而對最後的研究成果卻不在乎。
名教授不給學生上課是大學的浪費
教授不教課,人們不禁會問:辦大學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培養人才還是辦企業?教學和科研是什麼關係?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説:“培養人才是大學神聖不可侵犯的目標。”他認為,名教授不給學生上課是大學的浪費,也是學生的一大損失。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認為,教師的崗位應當在講臺上、在圖書館裏、在實驗室裏,“過去,沒有不登臺講課的教授,學校不給排課是對一位教授的懲罰”。
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許多校長認為,大學的科研項目是為培養人才服務,而不是簡單地追求經濟利益。研究課題是教授指導學生、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而不是脫離教學的藉口。
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説:“教授被稱為導師,顧名思義,就是能給學生指導和引導的老師,他的學術和思想都應該超越學生。如何保證不落後?那就要堅持在科研一線。名教授一定要給本科生上課,哪怕只是一兩次講座,也可能使學生終身受益。他們的治學精神、研究方法才是學校真正的財富。”
“為學生提供指導和諮詢是教授的一項重要使命。”葡萄牙裏斯本大學校長安東尼奧‧諾沃阿説,歐洲著名的大學都把此項工作納入大學工作的核心。
讓教授走上講臺,走進實驗室
教學和科研是大學的兩大功能。如何讓教授走上講臺、走進實驗室?學校和有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
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説,教授上課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他要與學生在一起交流,並給予指導。嶺南大學規定所有老師每星期必須有4天在學校,並在辦公室門前貼出指導學生的時間。對老師的評估內容包括教學、研究成果以及對學校的服務三方面。三年簽一次合約,多次評估不合格的就要解聘。
“教授重視課題是正確的,但疏于教學和指導學生是不對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説,關鍵是我國目前的研究經費申請還不完善,評審過程太複雜,耗費了教授們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他建議,評審課題要簡化程式、提高品質和效率,去除形式主義的東西,匿名評審可能比開大會更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朱清時也認為,目前課題評審所花的時間太多,應該完善評審機制,使評審更透明。
據了解,在葡萄牙裏斯本大學,大學教授也必須自己申請資金。為減輕教授的工作量,校長安東尼奧‧諾沃阿上任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成立“中央研究室”,幫助教授申請項目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