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視,特別是省級及市縣電視節目,豐胸、增高、壯陽、減肥輪番登場“獻藝”,形形色色的“絕技”、“秘方”在觀眾面前長時間、滔滔不絕地展示……
收聽廣播,尤其是省級及市縣廣播節目,不是“無痛人流”,就是“陰莖增粗”,別説家長們不敢讓孩子收聽廣播,就是家長自身,也無法消受這些聽覺騷擾。如果不忌諱,舉國上下,除了央視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及個別省市的那麼幾套節目,誰敢説自己是“乾淨”的。
心痛啊!社會主義制度下,始終被定義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承擔著弘揚主旋律的正面宣教功能,可持續十幾年了,廣電垃圾年復一年增長,品種花樣不斷翻新,這成何體統?!
廣大觀眾和聽眾早就憤怒了,廣大家長早就憂心忡忡了,他們盼著黨和政府的廣電主管機構能夠聯手工商行政部門下狠手出實招,剷除而不是限制有百害無一益的“廣電垃圾”,徹底禁絕而不是暫時緩解“節目污染”。
民意的訴求終於喚來了主管機構的回音。昨日,國家廣電總局聯手國家工商總局,共同發佈《關於整頓廣播電視醫療資訊服務和電視購物節目內容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要求,自8月1日起,所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暫停播出介紹藥品、醫療器械、豐胸、減肥、增高産品的購物節目,待有新通知後照新規定執行。從今天到7月31日是“通知”執行的緩衝期,設置“緩衝期”,顯然考慮到了此類購物節目播出合同的了斷需要時間來緩衝。
作為堅守意識形態陣地、承擔弘揚主旋律宣教功能的各級廣播電視機構,當然知道這些“廣電垃圾”有違社會公德和傳媒人的職業操守,可在宣教經費缺乏保障的現狀下,吃飯問題、生存問題比職業操守迫切得多。站在監管機構的角度,針對“廣電垃圾”的持續氾濫,若一味指斥監管部門不作為也不客觀。尤其是近幾年,監管部門對清理“廣電垃圾”、整治“節目污染”沒少費力氣,而且,清理的內容也逐年擴大,可為何總是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呢?監管部門對廣電的監管主要是宣教紀律的監管,廣電的吃飯問題不歸監管者管。既然吃飯問題更緊迫,監管部門又愛莫能助,監管時就不得不從實際出發。就説這一回,“通知”所使用的關鍵詞不是“禁播”而是“暫停播出”,什麼時候復播,復播到何種程度和尺寸,監管部門顯然一時難以定奪。監管的尷尬和廣電傳媒的困惑(也包括紙媒),在現有體制下猶如一盤無招可破的“死棋”。稍作深究,它與傳媒的生存生態和傳媒經費來源市場化改革多年來劍走偏鋒直接相關。
改革開放前,國內各級傳媒總量有限,宣教經費全額來自財政撥款。改革開放後,對傳媒的撥款由全額改為差額,後來實行全員自收自支。如此帶來三個問題:一是既要馬兒跑,馬兒卻缺少基本草料;再是,既要馬兒自找草料,對馬兒濫吃濫佔“草場”就下不了狠手;問題三比較隱蔽,既然讓傳媒自收自支,改革前控制很嚴的編制管理就形同虛設,導致傳媒除了數量還出現了人員大擴容。加上進機關要“公考”,行政壟斷企業紛紛實行條條管理。於是乎,廣電成為地方有權安排人的少數渠道之一。於是乎,省以下,哪個廣播機構不人滿為患?人多嘴多(一個地級市的廣電總臺,500號人稀罕,1000號人不多);於是乎,越往下,廣電的廣告內容越呈現失控現象。早報評論員曾在地方廣電系統工作多年,對其生存生態有直接感受。
違法插播欺騙性廣告主要歸工商部門監管,但一味指斥工商部門不作為也不客觀。殊不知,地方廣電增人速度快於地方廣告正常增長速度,外加廣電事業的特殊性,工商部門很難就違法較真兒。眼下事業單位在改革,可廣電事業不同於一般的“事業”,如何改需另當別論。“通知”承認欺騙性廣告影響了廣電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可在我們看來,這種損失還算事小,重創黨和政府的形象才叫事大。因此,哪怕是有限度地改革,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