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説明:雲崗石窟標誌性的大佛

圖片説明:清朝時期的一次修復不當使得大佛千瘡百孔

圖片説明:雲崗的石雕
東方網5月18日消息:記者今日走訪位列世界文化遺産的雲崗石窟,在被故代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所嘆服的同時,也嘆息數百年來的風吹雨淋,盜竊,不恰當的維護讓相當多佛像損壞嚴重,許多雕塑已經湎滅,讓人痛心不已。好在90年代以後,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保護文物,才使得這個世界文化遺産能保存下來。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興建於北魏中期。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介紹,造成佛像損毀的原因有很多種,除了風吹雨淋,佛像的石質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年為了便於雕琢,北魏將石窟選在石質相對酥松的雲崗,但這也造成了石像無法抗拒來自大風和雨水的侵蝕。 此外,清朝年間,一次不恰當的維護也成了“幫兇”,當年清朝為保護佛像,曾經有過一次大規模的重新泥塑,但這此重修被證明是一次大破壞。為了使新的泥層能牢固的附在舊佛像之上,清朝的工匠將木樁打入佛像,並纏上麻繩,用類似今天鋼筋混凝土的方式進行修復,但工程最後失敗了,新泥層無法和舊佛像合二為一,紛紛脫落,將裏面的木樁都顯露出來,導致現在的佛像都千瘡百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