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説明:朔州市市長田喜榮向媒體記者介紹朔州概況
網路媒體看山西的記者團今天跨出雁門關,來到歷史上的塞外重鎮朔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描述的就是這裡的悠然風光。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上,朔州市長田喜榮認真分析了朔州現狀,並從七個方面介紹了朔州,言語之中充滿了對朔州未來的自信。 朔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曾涌現出一大批文治武功的傑出人物,更有許多著名歷史景觀,宋代楊家將血戰抗遼的“金沙灘”和內外長城,與雲岡石窟、北嶽恒山、佛教聖地五台山共同構成旅遊黃金帶。朔州地形多樣,農牧業生産條件優越;礦産資源極為豐富,以煤電
為主的工業基礎較為雄厚。另外,朔州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乳品、陶瓷等新興産業也頗具實力,為位居全國農區前列的乳品生産基地和重要日用瓷生産基地,也因此被稱為“電都,奶都”。 但當人們還習慣於用“煤電城市”來定位朔州時,一個增勢強勁、生龍活虎的工業強市正在逐漸成形。 田喜榮市長介紹,“十一五”期間朔州將立足市情,強力推進工業化,確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調整産業結構,促進産業優化升級。“十五”期間,工業經濟加速發展。2005年工業增加值達到“九五”末的3.1倍,年均增長18.5%;實現利稅達到“九五”末的4.8倍,能源工業這一主導産業新型化步伐加快,全市新增煤炭生産能力3000萬噸,新增洗選能力5000萬噸,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10萬千瓦。乳品加工能力由21萬噸提高到53萬噸,陶瓷生産能力由3億件增加到7億件,以硅鋁、硅錳合金為主的新型冶金業和以高嶺土、單晶莫來石為主的新型建材業快速興起,以醇醚燃料為主的煤化工業開始起步。 朔州市圍繞北方生態園林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五年累計完成246.7億元,是“九五”時期的3.48倍,年均增長29.1%。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建成區面積擴大到18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公共綠地、住房面積均居全省前列,中心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4%,城市居民清潔燃氣使用率達到60%,城市化率提高到42%。市委西區和州北街建設開始起步,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市區副中心區“一區多園”的發展架構基本形成。
點擊進入相關專題:網路媒體山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