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兵下崗了。
其實,這樣的傳聞已持續數月。直至江蘇無錫市人事局近日出面明確,該市今年不再與顏兵續約,此事才算有了預料之中的答案。
兩年前,顏兵受聘為無錫市對日招商首席代表,其稅後年薪50萬元,成為內地年薪最高的“政府僱員”。但一年5000萬美元的招商任務,也讓這位曾經很瀟灑的“海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壓。最終,他在完成兩個任期之後,終因業績問題而去職。
這樣的局面,著實令人感嘆。
從高調引進到黯然退出,顏兵受到媒體的高度關注。如果説,當年是因為其薪酬和身份讓人好奇的話,那麼現在望著他的背影,更多人開始思索一些深層問題。有人認為,顏兵這位“天價政府僱員”的去職,某種意義上是政府僱員制改革的失敗,因此建議各級政府不要盲目跟風,不要對政府僱員期望過高。
這樣的解讀應當説是片面的。因為顏兵雖屬標誌
性人物,但他的命運不能簡單地與政府僱員改革的成敗相聯繫。
政府僱員是一種新生事物,並且是有積極成效的一種制度,代表著政府人事改革的方向。政府僱員就是未經過公務員考試直接進入政府工作的人員,多為專業技術人員。它的出現是對公務員制度的有效補充,有利於引進人才,同時發揮人的最高潛能,催生“鯰魚效應”。
值得關注的是,當年意氣風發的顏兵為何遭遇困局?也許他的尷尬在於,身份沒有準確定位,在外商面前代表政府,卻沒有能力回答外商所談的涉及政府權力的問題;在政府部門面前,拿著政府薪金,卻不是政府的人。
顏兵的離去提醒我們,政府僱員改革中還存在著需要不斷地加以完善的問題。其中,關鍵是在法律上對政府僱員的性質作明確定位,明確政府和僱員雙方的責權界限,完善制度平臺。
更值得深思的是,顏兵的出現與離去對現有政府招商模式的衝擊。為顏兵下崗叫好的人認為,“政府首席招商代表”這種職位的設置,本身就是政府職能的錯位,希望這個頭銜與顏兵一起消失。
但在許多地方仍將引資數額與政績緊密相聯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資視為“頭號工程”,有的甚至規定吃財政飯的人員都要承擔招商引資任務,下達硬性指標。在這種背景下,無錫設立這樣一個崗位,讓一個政府僱員而非公務員主導引資工作,變革“全民招商”、“官員招商”為“專業招商”,恐怕應當説還是某種進步。
當然,從經濟規律上講,招商引資是一種市場行為,行為主體應是企業。而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機關越位介入,雖可獲得短期效益,但由於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對市場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從這個意義上説,顏兵或許註定只是一個過渡性人物,但卻並非悲劇性人物。因為,他的出現有其合理的根由與深刻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