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拖貴是臨縣白文鎮南莊村農民,今年33歲。他做葵花生意已經6年了。往年都能掙個三五萬,今年由於去秋雨澇,葵花歉收,收價抬高,不僅沒利,甚至還賠錢。“賠錢生意也得做,因為我不想丟掉好不容易才開創的這塊市場”。當記者見到秦拖貴時,他這樣説。
秦拖貴一開始並不是搞葵花生意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他和眾多的臨縣人一樣,懷揣幾百元盤纏,到太原闖天下。幾年裏,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後來,小有積累的他在太原服裝城租了個攤位賣起了服裝,由打工轉向了經商。
經營服裝接觸最多的是浙江人。由於秦拖貴生性厚道,時間久了,他和精明的浙江商人成了好朋友。九十年代後期,隨著大批農民工涌進服裝城淘金,這個行當的錢也越來越難掙。這期間,一位浙江商人朋友建議他回鄉搞農副産品購銷生意。於是,他回到家鄉南莊村做起了葵花買賣。
南莊村緊挨苛大線,交通便利,沿線
及周圍幾個鄉鎮盛産葵花籽。從1998年秋開始搞第一宗生意起,秦拖貴由小到大,由近到遠,先後把當地葵花籽銷到杭州、南京、合肥等地,並逐步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購銷關係。這幾年,拋去一切開支,一年下來總能掙個三五萬。
隨著周圍從事農副産品購銷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要命的是去秋雨水多,葵花籽不僅有霉變,而且産量大減。産量一減,收購價自然就看漲。秦拖貴的葵花籽基本上都是賣給固定客戶的,人家是按國內大市場的價格來交易的,因而價格不可能隨著他的買價而漲,繼續做就有賠錢的可能。可如果怕不賺錢不做,直接的後果將是讓別人和別的地方的葵花籽擠佔了他苦心經營了多年的市場資源。
秦拖貴痛惜地告訴記者,他已經因為一車品質不合格的葵花丟掉了長治的一個客戶,再也不能有絲毫閃失了。這些日子,他將從農民手中收回的葵花籽重新篩選,並以撿一斤爛葵花3元錢的工錢,臨時雇了20多名婦女,一顆一顆地把霉爛的葵花籽撿出來。
收價不能低,賣價不能高,品質不能次。這樣一來,每收購一斤,秦拖貴要倒貼五分到一毛錢。全年下來,他得賠上萬元。“賠錢也得撐著!要不然丟了這塊市場,恐怕再投入兩萬三萬也佔不回來。”秦拖貴肯定地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