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力不好的周有光在閱讀記者提問的紙條
“‘大都會化’在中國正在前進,上海的方言照樣可以用,但方言要和普通話競爭是不可能的,在‘大都會’裏不可能通行本地的方言。”昨天上午,百歲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在教育部召開的座談會上表示,“大都會化”這個現象在中國是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個進步。
“普通話是大都會産物”
今年101歲的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因為聽力不好,要求記者將問題寫成紙條遞給他。周老從中挑選出自己認為有意思的問題,一一作答。
有記者將“保衛方言”的論斷拋給這位百歲老人時,周老説:“在‘大都會’中得使用通用語,
必然是普通話,這是一個自然的趨勢,這不僅是中國的現象,也是世界各國的現象。‘大都會化’這個現象在中國是越來越明顯,這是一個進步,這是鮮活的進步,了解了這個情況,‘保衛方言’這個話就不攻自破。”
弱勢方言瀕臨消亡
“網路語言不能進入中小學作文。”昨天上午,74歲的國家語委諮詢委員會委員陳章太表示,中小學生教育要按照標準語、規範字推行。
對於網路語言的現狀,陳教授認為,這是個全世界都存在的現象,不要採取什麼具體措施,靜觀其變就行。
陳章太很嚴肅地提出,目前我國的強勢方言越來越強但是弱勢方言卻瀕臨消亡。“根據‘瀕危方言’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東北的‘贛’話,福建的‘京話’等弱勢方言,正在大量萎縮,基本瀕危,甚至消失。對方言應採取保護措施,包括‘瀕危方言’,我們要採取搶救。這跟保護非物質文化一樣的。”
語言專家現場糾錯
身為《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主編李行健先生今年也已經70歲高齡。在昨天的座談會中,當與會人員介紹101歲高齡的周有光老先生時,使用了“耄耋”一詞。
李行健糾正了一個被大家忽略的錯誤:“耄耋,指的是80-90歲這個年齡段,周老已經100多歲,早就不屬於耄耋的範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