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搞"紅色經典何時休
|
|
2006年8月19日 11:02
|
[我要留言] |
|
網路“惡搞”之風愈演愈烈,且越來越離譜。八一電影製片廠負責人談到最近被“惡搞”的《閃閃的紅星》時説,作為一部經典的革命題材影片,《閃閃的紅星》影響了幾代人,無論是其歷史內容還是創作態度,都應當説是嚴肅、認真的,這種“惡搞”行為已經超越了起碼的道德底線,侵害了八一廠和相關創作人員的權益,甚至觸及到法律層面的問題。(8月13日《工人日報》) 從這部被惡搞的《閃》劇的內容
可以看出,整部作品都在影射中央電視臺主辦的青年歌手大賽。小英雄潘冬子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整日做明星夢想掙大錢的富家子弟,並在對白中表明他有一個和地産名人潘石屹同名的父親,而他的母親則一心想參加“非常6+1”。他與惡霸胡漢三的鬥爭,也被搞成“參賽歌手”與“評委”之間腦筋急轉彎的遊戲,讓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類似的“惡搞”並非獨例。近年來,對“紅色經典”影片的“惡搞”和對英雄人物形象的“顛覆”早就成了網上一“景”。如,好事做了一火車“對同志像春天般溫暖”的雷鋒“是因為幫人太多累死的”;奮不顧身的具有大無畏氣概的黃繼光“是摔倒了才堵槍眼的”;為了勝利捨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犧牲是“因為被炸藥包上的兩面膠粘住了;電影《鐵道遊擊隊》的遊擊隊員也被惡搞成滿嘴髒話的“參賽歌手”,勇士劉洪滿嘴都是“誰不知道你和坐臺小姐熟啊”之類的低俗之語…… 眾所週知,“紅色經典”記錄的是一段歷史,弘揚的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惡搞”英雄、篡改歷史,是榮辱失范的“敗德行為”,是對理想信念、誠實守信、良知善行、勞動創造的顛覆,是對民族精神的踐踏和嘲諷。特別對正在形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廣大青少年影響更惡劣。如果我們的孩子天天在“惡搞”成風的虛擬空間裏成長,接觸的全是離經叛道的表現方式和嘩眾取寵的傳播風格,他們就會把追逐無厘頭文化作為時尚,把叛逆、反傳統作為價值取向。 要知道,娛樂從來都是有“底線”的,不是什麼都可以調侃,什麼都可以戲弄的。在法國,聖女貞德是法蘭西民族的英雄,對她調侃打諢被視為違背道德的極端行為;在印度,甘地是聖雄,老百姓把對他指手畫腳視為犯罪;在美國,馬丁‧路德‧金是“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山崗!”的反種族歧視的無畏戰士,公眾不會容忍對他的醜化戲謔。同樣道理,不論是潘冬子、董存瑞,還是黃繼光、雷鋒,早就成了一種精神品格和國人的道德楷模,容不得有人戲説、調侃、“惡搞”甚至醜化這些英雄。 鬱達夫在悼念魯迅的一篇文章裏用過這樣一句話:“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而不知道愛戴他擁護他的民族則更為可悲。”它告訴我們,紅色經典事關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安全,對英雄的尊重,就是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寫下的歷史,就是對民族精神的呵護。不論世事如何變遷,我們始終有責任保持對歷史的尊重和對道德價值的堅守,因為捍衛經典就是捍衛我們最珍貴的東西,否則就是玷污歷史,就是對文化的犯罪! 剎住“惡搞”紅色經典之風需要社會各界齊抓共管。我們的網站要樹立社會責任感,不能為了“眼球經濟”,就給“惡搞”提供陣地,甚至推波助瀾;文化産品、精神産品生産單位,要創作、生産出更多的具有時代特色、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用正搞、善搞來應該對“惡搞”;有關法律也要及時跟進,用特有的剛性來規範和引導主流價值觀念,讓某些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惡搞”之徒及時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此,誰還敢放肆“惡搞”來忽悠紅色經典?
|
|
選稿:謝婧
來源:光明日報
|
|
 |
|
|
|
|
|
|
|
|
|
|
 |
易中天"品三國"引發爭議 |
|
 |
排行 |
|
|
|
|
 |
口述實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