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説明:頭頂烈日,雲南馬幫駕到。
300多年前,雲南普洱茶開始作為貢茶進京,運輸過程中
,茶葉在不同地域、氣溫下“自然發酵”,形成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一支支以運茶為主的馬幫也隨著茶葉貿易的興盛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如今,雲南馬幫再次馱起醇香的普洱茶,途經動海、景洪、普洱、昆明、南寧、雲浮、佛山、廣州、東莞、深圳、海陸豐、汕頭,過福建,北上浙江、江蘇、山東、天津,送茶進京,預計全程6000多公里,行程8個月。這一路滇馬依舊、古道依舊、普洱茶依舊,但這種古老的方式對於我們新型的現代都市來説無疑是新奇的。
清晨,一支有著99匹優質滇馬的雲南大馬幫,將乘著夜色從石岩街道出發,一路揚著馬鈴到達深圳羅湖古玩城,參加“第三屆文博會序曲——馬幫貢茶萬里行、深圳古玩城普洱茶文化節”活動,8月21日下午有望在深圳市區盛裝巡遊,讓深圳人一堵馬幫的風采。
據了解,為弘揚雲南的普洱茶文化,馬幫4月初從雲南易武縣出發,途經19個省市128個縣,將歷經8個月到達北京,然後拍賣馬背上的普洱,每匹馬都馱著30公斤的雲南普洱茶,總重量達到3噸,到達北京後這些茶將被拍賣,所得資金捐獻給中國健康扶貧工程。
辣:深圳人關注目光火熱
昨日下午,馬幫從光明街道出發前往石岩街道,記者走進神秘的雲南馬幫。99匹滇馬、29名皮膚黝黑的小夥,一路走來,立刻成為深圳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整個馬隊共有99匹滇馬,有黑色、棕色、白色的,雖然長得不中看,但馱重物耐力特別強。馬身上都裝飾著富有雲南民族特色的飾物,馬背上則馱著裝著普洱茶的小筐子。
在馬隊最前面,一輛吉普車走走停停,馬隊的管理者老楊不時下車來,引導馬隊行進的方向,在馬隊的後面,沿路撒下了一顆顆馬糞。
29名趕馬人則穿著條紋馬夾、彩色長褲的民族服飾,皮膚黝黑,看起來健康而又樸實。一個小夥子説,“不管下雨天晴,我們每天都要走30公里路。”一路來,馬隊都用自帶的玉米喂馬,休息時也讓馬在路邊吃吃草。晚上,趕馬人就跟馬兒一起睡覺,“我們走到哪兒,就在哪兒搭個帳篷,馬就在原地休息。”小夥子説。
深圳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馬幫,沿路的行人、加油站工作人員都向馬隊行“注目禮”,有些司機甚至放慢開車速度,搖下車窗看個究竟,更有好奇心強的人,跑上來和馬鍋頭(對馬伕的尊稱)搭訕,馬鍋頭都會友善地回答他們的問題,並派發介紹雲南普洱茶文化的傳單。
甜:神秘馬幫廣受禮遇
據了解,馬幫於今年4月2日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弘揚茶文化,擬途經19個省市128個縣在年底到北京。為圓滿完成行程,他們除開有急救車和飼料車外,還準備了一輛後勤保障車,專門為馬鍋頭提供一日三餐。每匹馬都馱有30公斤普洱茶餅,總重量為3噸,到北京後他們將把沿途經過多種氣候充分發酵的普洱拍賣,所得將如數捐獻給中國健康扶貧工程。
大多數的馬鍋頭是哈尼族、彝族與傣族,其中哈尼族馬鍋頭佔了絕大多數。馬幫有50多人,其中馬鍋頭29人、保安員5人、後勤16人,“我們是地道的大馬幫,比起古代的毫不遜色”。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廣東人只在電視和書本裏見過,從來沒有親眼目睹過他們的風采。馬幫到達廣東後,沿路受到廣東人的熱情接待,不僅政府部門破例讓馬幫上公路,從廣西進入肇慶後,就有廣東人要求跟隨馬幫,體驗他們的生活。“最久的一位陪我們走了五十公里。”老楊説,廣東人很好奇馬幫的生活,沿途跟馬鍋頭聊天,和他們一起扎帳篷,馬幫支起大鍋吃飯時,也會請跟隊的廣東人一起吃飯,廣東人吃起簡單的大鍋飯非常開心。
“馬隊的少數民族多,他們能歌善舞,還會跟當地人聯歡,一路都很開心。”老楊説。
苦:遇洪水馬被扣押
4個多月的行程中,最險的是差點被洪水衝得全幫覆沒。馬鍋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抹了一把汗,雲南彌臘縣到文山江邊鎮的土路上,遇上了傾盆大雨,路的左邊是懸崖峭壁,右邊是奔騰的河水,前面的路塌方了,馬幫只有後退,沒想到後方的路也被沖毀了,馬幫進退兩難,只有找了一個高地搭起了帳篷,夜裏河水暴漲,把帳篷裏的馬鍋頭浸醒了,紛紛牽著馬找安全地帶逃命才躲過一場劫難。
最讓馬鍋頭頭疼的是,馬匹不時被人“扣押”。負責馬幫管理的老楊嘆了一口氣,“我們的馬匹大多在山間‘野’慣了,不懂事!”有時夜裏趁馬鍋頭不注意,調皮的滇馬會溜到一旁農田吃莊稼,被當地農民發現後,有時他們會把馬“扣留”,讓馬幫用錢去贖,“這樣的事發生了十幾次。”頭一天晚上他們把馬圈在一個工地旁,結果被工地工人牽去了29匹,説是馬破壞了工地的設施,他們賠了幾百元才贖回來。
■馬幫特寫 夢想趕馬進京城
藍色褲腳帶著民族風情的彩色條紋,一雙磨得泛白的綠軍鞋放在了路邊的草地上。在光明到石岩的光田路邊,等待出發的“馬鍋頭”們面對火辣辣的太陽,還是一副“氣定神閒”。29個來自哈尼、彝族等不同民族的趕馬人,成了整個馬幫隊伍的靈魂。作為“馬幫文化”的傳承者,對於城市,他們有著難以掩飾的好奇與憧憬。走出來看看,趕馬上京,成了很多馬鍋頭們對自己此行最大的期待。
今年五十多歲的老何在29個夥伴中年齡最長,一臉泛白長鬍鬚,面對記者開始只是純樸地笑,“我趕馬趕了好幾年了,還是頭一回趕這麼多匹馬,以前一次也就是趕一兩匹。”説到這次千里趕馬,老何説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能看看北京”。
旅遊比掙錢有魅力
“終於可以帶兒子去北京看看了。”走在隊伍前面的43歲的馬鬥發,一臉興奮地告訴記者。作為此次馬隊領頭人,曾在老家趕了26年馬的他,最希望能帶著20歲的兒子見識一下現代化的城市,這次他特意帶上了兒子馬才華和6個親戚一起加入“馬幫隊伍”,掙錢只是一個方面,而沿途的旅遊和體驗各地風情更具魅力。
不少馬鍋頭告訴記者,這趟為期八個月的千里行程,他們每個月的收入是三千元,而這筆錢,在當地也能賺個差不多。“下雨的時候我們也要走,還不能騎在馬上,怕把馬累壞了,就靠兩隻腳。晚上也是和馬住在一起,找個空曠的地方把馬一圈,我們就在旁邊搭個帳篷。所以説這次出行很辛苦,但就當是旅遊,值得。”馬鬥發説。
來深圳第一印像是熱
“深圳啊,就是熱!”昨天,記者和他們説到對深圳的第一印象,在太陽下走得滿身是汗的馬鍋頭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過來的地方都挺涼快的,走著走著就熱了,這兩天人和馬進了深圳,都熱得不行了,人還好一些,馬兒真不知道怎麼辦。”養了幾十年馬的老何表示,雖然知道馬熱,但也沒辦法,“要一直往前走啊,不能耽誤太久”。
這些常年趕馬的馬鍋頭,都有著驚人的腳程,馬隊每天行進30公里,而跟隨馬隊採訪的記者,聊著聊著,就被從隊伍的最前面甩到了隊尾,“走了幾十年了,那種特別泥濘難走的山路都走過,深圳的路好啊,能走得快一些。”對於自己的行走速度,馬鍋頭老翟覺得“還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