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黃金周:向左走?向右走? |
|
2005年10月8日 11:26 |
[我要留言]
|
|
|
|
曾記否,幾年前,“黃金周”制度剛開始實施時,帶來的是怎樣的激蕩?可如今,面對記者“黃金周去哪兒”的採訪,許多人卻興味索然。>>>點擊進入專題:2005“十一”黃金周
有論者這樣列舉“黃金周”的弊端:其一,人口“大移位”,嚴重衝擊了與旅遊相關的各個領域,導致經濟運行秩序反常;其二,大量低收入者遠離了“黃金周”的熱鬧喧囂,這不利於社會穩定;其三,黃金周假期也給經濟運作、營商接洽和資訊溝通等方面造成不便(據10月5日《南方都市報》報道)。 據此,有人主張乾脆取消“黃金周”;有人提出各地“自主命題”分開休假,實行帶有濃郁民族味、地方味的“黃金周”、“黃金季”;也有論者建議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參考和仿傚國際社會採用的“帶薪休假”制度。 意見不可謂不中肯,建議也猶有可取之處,但在目前情勢下是否行得通,恐怕要打個問號。中國的《勞動法》早有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凡工齡在一年以上的職工均可帶薪休假的規定,可結果怎樣?十幾年過去了,帶薪休假對於多數在職者卻依然是一個奢侈的夢。在當下,各國休假制度並不統一,“與國際接軌”不過是一個空想。在這樣的特殊情勢下,公眾對“黃金周”的期許,並不全在於“黃金”———難得享受帶薪休假制度,又無緣公費旅遊,於是期待“黃金周”集中放假全家出遊。面對不斷加劇的就業競爭情勢,在薪金、休假等問題上缺少話語權,外出旅遊又囊中羞澀,期盼“黃金周”長假更為了休息放鬆。特殊的國情,決定了節假日的形式與人們活動的內容。人們有理由擔心,一旦取消了“黃金周”,就等於取消了應有假期,這顯然會損害公眾中一大部分人的利益。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黃金周”制度實施七年以來,作為一條“拉動內需、刺激消費”的重要舉措,確實帶動了一股井噴式的消費浪潮,居民的消費潛能得到了較大釋放,國內旅遊市場發展迅速,旅遊消費有力地拓展了相關行業的市場(據10月5日《江南時報》報道)。 那麼,“黃金周”,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我想,對於具有特殊國情的中國內地,作為一種制度,“黃金周”的功能絕非是單一的;對於不同的群體和組織,其意義也定然是多樣的,絕對的肯定或者絕對的否定顯然都不足取。所以,我們應該通過完善法制,逐步增加休假制度的剛性,同時從管理、調控的角度採取有效措施,盡可能消弭“黃金周”衍生的弊端,令“黃金周”的內在價值真正顯現出來。 |
|
|
|
選稿:石素芳
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李北陵 |
|
 |
|
|
|
|
|
|
 |
颱風龍王來襲 |
|
 |
畫説九州 |
 |
|
雨落杭州秋意濃 |
青藏鐵路本月全線貫通 |
南京長江第三大橋正式通車 |
|
|
|
 |
深度‧聚焦 |
 |
|
|
|
 |
法規解讀 |
 |
|
|
|
 |